欢迎访问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网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水保动态> 水保动态>

对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21

近年来, 不少学者对生态安全屏障的概念、科学内涵进行了探讨,“屏”,遮挡,“障”, 阻隔,“世界屋脊”的地形屏障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物流和能流等的阻挡、阻滞与分流,对环境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进而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带来重要影响。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是复合生态系统,既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也包含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在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和有序化的格局,并对相邻环境乃至更大尺度环境的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具有这种功能的生态屏障是一种安全的屏障,称之为生态安全屏障。

 一、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独特地位

(一)西藏是我国与东亚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

牧场生态学家和农业发展专家丹尼尔·J·米勒在题为《今天的西藏何以如此举足轻重》一文中认为,青藏高原拥有广袤的高山草地,它的植物和土壤能够储存二氧化碳, 因此是重要的碳库。储存在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对当地乃至全球的碳循环都至关重要, 甚至有可能改变全球碳循环,进而影响气候。 青藏高原是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区,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气候调节器。 青藏高原使西风环流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环流加强了我国西北乃至蒙古地区干旱化程度,南支环流把印度洋暖湿气流带入我国东部地区,形成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并存的局面, 使我国东部形成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这样就有了我国西北干旱、东部湿润、青藏高原寒冷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格局。 可以说,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江南水乡,避免西藏高原成为沙源地,也就避免了我国东部与东亚地区出现类似同纬度北非、中东地区的沙漠地带。西藏也是我国东部夏季洪涝对流云系统的重要源地之一, 作为南北热量和水汽交换的巨大屏障, 对来自低纬海洋的远距离水汽输送具有“转运站”作用,直接影响到长江流域季风梅雨的发生与过程, 影响我国旱涝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变。 随着对地球的深入研究,人们认为西藏高原和南北两极一样,都是地球上最特殊、对全球变化影响最大、反应最敏感的地区。气候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好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需要。

(二)西藏是重要的江河源区

西藏是我国河流最多的省区之一, 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以及南亚的许多著名河流都发源于此,素有“江河源”之称,其核心部分,即青海三江源地区历来被称为 “中华水塔”、“亚洲水塔”。 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和印度两大河流:恒河和印度河,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发迹的, 可以说这里是中国长河之源,是炎黄子孙的母体。 西藏也是我国湖泊、沼泽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和世界上山地冰川最发育的地区。 由于地处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地带,造成这里湖泊众多且多为咸水湖和内陆湖,湖泊总面积2.5万km2,约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各类湿地面积600万公顷,约占西藏国土面积的4.9%,居全国之首;冰川面积2.86万km2, 冰川年融水径流约占全国冰川融水径流的53.6%, 永久性冻土和季节性冻土面积分别占全国的52.6%和38.5%。 冰川发育,湖泊众多,湿地面积大,孕育了许多重要江河,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生态源区和水资源富集区,对众多亚洲重要江河的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西藏的水资源与水安全对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三)西藏是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西藏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物多样性,是保障地球生物多样的重要基因库。 西藏地域辽阔,生态类型复杂多样,拥有除海洋生态系统外的几乎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拥有世界上北半球纬度最高的热带雨林、 季雨林生态系统、典型中国-喜马拉雅区系特征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西藏所特有的高寒干旱荒漠、高寒半干旱草原和高寒半湿润高山草甸等类型。 西藏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群落,集中分布了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5种、野生植物39种,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化与形成中心,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库之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西藏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要把西藏建成国家 “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合理有序地开发矿产资源”及在藏东、藏中、藏西、藏西北建成有色金属、铬铁矿、盐湖的开发与储备基地。 特殊的地质构造使西藏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矿床、矿点及矿化点3000余处,涉及矿种102种, 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前五位的矿产有12种、居前十位的有18种,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在万亿元以上。 主要矿种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微稀金属、冶金辅助原材料、化工原料矿、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宝石矿、能源矿等。 铬铁矿储量居全国之首,质量上乘,品位高达50%;铜矿储量有11.57亿吨,位居全国第二, 藏东玉龙大型斑岩铜矿储量高达600多万吨,属世界罕见;“金属新贵”锂矿在西藏潜在储量居世界前列,从而成为我国锂矿资源的重要基地。

除了以上这些非常突出的资源优势外,西藏还拥有森林资源、天然药材资源等,这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二、西藏的生态安全现状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自然条件决定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资源的恢复与更新速度缓慢。1961-2007年,西藏地区年平均气温每10年以0.32℃的速率上升, 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的增温率。 在藏北藏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温升高带来蒸发量和干旱灾害发生机率增大,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增强。 随着气温升高,西藏大部分地区呈现暖干化趋势,生态环境退化、冰川退缩、高原冻土下界上升、冻融消融等问题加剧,进而诱发草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一)生态环境整体脆弱

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具有整体脆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对外力作用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在相同外力作用下,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变异及由此出现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概率更高,造成的危害及潜在损失更严重。有研究表明,如果把西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度分为五个等级,中度及以上脆弱的区域面积达1.03×106km2,占西藏国土面积的86.1%,这其中又有超过六成的面积为极度脆弱和高度脆弱区, 主要分布于羌塘高原和藏东及藏东南高山峡谷区。 根据人类活动干扰度的研究, 西藏高原的人类干扰总体处于较低状态, 而全球变化对高原生态环境已经造成重大影响。

(二)草地退化明显和土地沙化加剧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西藏天然草地沙化退化形势十分严峻,全区95%的可利用草地不同程度有所退化, 退化草地面积达6.4亿多亩, 尤其是那曲藏北草原退化趋势更为严重,退化草地面积已达2.05亿亩, 约占当地草地总面积的49%。 草地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等服务功能减弱, 导致灾害性天气和雪灾频率加快,年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达30天以上; 藏北地区近10年来平均气温增高0.4℃,平均降水量减少41.6毫米。

在强盛风力和气候干旱的共同作用下,风蚀作用加剧,土地沙化加剧。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 我区沙化土地面积2170万公顷,列全国第三位,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8%,并且以每年0.18%的速度扩张,沙化土地年均增长3.96万公顷, 每年土地沙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为8.6亿元。 土地沙化不仅造成农田质量下降, 农作物减产, 而且造成人居环境恶化,在春季多风季节,大风时常造成飞机航班不正常,来自民航西藏区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3月1日至4月29日,因天气原因导致32个航班不能正常直降。

(三)水土流失严重和地质灾害频繁

西藏属高寒草甸和草原区, 水土保持能力差,全球气候变暖使冻土消融加快,易加剧水土流失。西藏的土壤侵蚀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三种类型。 水蚀区主要集中于藏东的“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等降水较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风蚀区主要集中在阿里地区、 那曲地区的中西部及加查以西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区; 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高海拔地区。随着人口增加和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的加大,草原过度放牧、陡坡开垦逐年增多,新增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渐加剧。

西藏也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西藏地质构造复杂且具有干湿季分明、 降雨集中等气候特点,导致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暴发频率高、规模大、危害严重。 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达40多万km2,灾害点多达5000-7000处。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冻胀融沉、碎石流和冰湖溃决等。 统计显示,1993-2005年,西藏共发生地质灾害1604起, 伤亡274人, 直接经济损失6.69亿元,制约了西藏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规划布局

通过综合考虑西藏生态系统分异规律,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流域单元相对完整性原则, 将西藏划分为3个生态安全屏障区和10个亚区。

(一)藏北高原和藏西山地:草甸-草原-荒漠生态系统安全屏障区

Ⅰ区以草甸-草原-荒漠生态系统为主体,包括藏北高原湖盆区、藏西阿里高原山地区及雅鲁藏布江江源区, 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程度极高,绝大部分地区为无人区,是保护高寒特有野生动植物种和防止土地沙化的重要屏障区。该区可划分为三个亚区:Ⅱ1亚区:羌塘高原北部、昆仑山南翼及通天河上游高寒特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亚区。该亚区位于羌塘高原北部、昆仑山脉南侧,地势开阔和缓,气候极端寒冷干燥,大风频繁,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高寒荒漠和高寒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植物组成单一,主要治理措施是保护高寒荒漠和荒漠草原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珍稀特有动植物种;Ⅰ2亚区:羌塘高原南部及藏西山地土地沙漠化控制与牧业适度发展亚区。该亚区地处羌塘高原南部,区内既有地势平缓的高原丘陵湖盆, 又有高海拔的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气候寒冷干燥,生态系统类型以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主,其次为温性荒漠、温性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等,生态系统类型简单、植物种类少,自然状态下的草地植被覆盖度较低,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强高寒和温性脆弱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Ⅰ3亚区: 那曲地区东部及当曲流域水源涵养亚区。该亚区地处羌塘高原东部的怒江源头区及藏北内外流分水岭的部分地区,地势开阔平缓,属于寒冷半湿润气候, 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 草地植被组成较高寒草原类复杂, 主要治理措施是保护怒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和发展草原畜牧业。

(二)藏南及喜马拉雅中段:灌丛-草地生态系统安全屏障区

Ⅱ区以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为主体,该区由冈底斯山脉(中东段)、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和“一江两河”三大地貌单元组成。 “一江两河”地区河谷平原面积大、 分布广, 水热组合条件较好,具有发展河谷农牧业和特色经济有利条件,重点开发建设拉萨、日喀则、泽当三个城市,同时该区紧邻边境, 边境口岸城镇和乡村是重点开发区。 Ⅱ区可分为三个亚区:Ⅱ1亚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及经济重点发展亚区。该亚区属温暖半干旱气候区,河谷地带平地面积大,河漫滩发育,区内生态系统以温性灌丛草原为主, 草地生产力和生物量较高, 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强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Ⅱ2亚区:中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山原宽谷盆地土地沙化控制与农牧业适度发展亚区。 该亚区地处中喜马拉雅山脉北侧的山原地带, 发育了以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主的多种高山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植物种类组成单一, 主要治理措施是控制土地沙化和保护水源涵养功能;Ⅱ3亚区:中喜马拉雅山南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亚区。 该亚区地处中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 发育了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基带的多层次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主要治理措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藏东和藏东南:森林生态系统安全屏障区

Ⅲ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 地处藏东和藏东南部高山深谷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大, 是该区最具优势和特色的生态系统类型。区内水系发育,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异较小,是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河谷区人口稠密,具有发展农林业和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其中重点开发建设林芝、昌都两个地级城市,但资源开发带来的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问题严重,所以该区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强水源涵养,保护生物多样性,适度发展特色经济。 Ⅲ区可划分为四个亚区。Ⅲ1亚区:昌都北部河流上游水源涵养与牧业发展亚区。 该亚区位于昌都地区的北部,紧连青海,区内气候较温暖湿润,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主要治理措施是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特色畜牧业;Ⅲ2亚区:昌都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亚区。 该亚区位于昌都地区南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南北向贯穿全境,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气候,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以云、 冷为主体的亚高山暗针叶林,此外有较大面积的硬叶阔叶林和云南松林,主要治理措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源涵养;Ⅲ3亚区:雅鲁藏布江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谷地农林业、旅游业发展亚区。 该亚区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 森林生态系统广为分布,来自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孟加拉湾水汽经念青唐古拉山阻挡,形成降水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和海洋性冰川广为发育的鲜明特点,其中帕隆藏布流域是我国最大季风海洋性冰川分布区,主要治理措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特色农林业;Ⅲ4亚区:喜马拉雅山东段南翼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谷地农林业发展亚区。 该亚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翼,受孟加拉水汽影响大,降水非常丰富,区内气候水平与垂直变化明显,从南往北依次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和高山冰雪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主要治理措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0.093866s